大学生思政学习导向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大学生思政学习导向标 >> 正文

发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效能

日期:2023-09-01 作者: 点击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新媒体以其独有的优势,通过高效的信息传播,重塑了社交方式,深刻改变着大众的社会生活状态。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是新媒体受众中最活跃的群体。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史是一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是一本充满力量且生动鲜活的教科书。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必然要求探索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善用新媒体的优势,提升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效能,有利于拓展党史学习教育途径,形成以史育人、鉴往知来的教育效果,从而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的。

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优势,优化党史学习教育的互动交流。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要更新学习理念,注重教育效果的即时反馈,才能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互动学习模式。传统媒体传播渠道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信息容纳量和传播速度相当有限。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丰富多样,媒体介质突破时间、地域等限制,形成多介质舆论形态,使得传播者与接收者能够同时参与信息共享,让信息传播更加自由。新媒体借助社交平台,发挥平台间的交互性,能将消息快速传播。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快捷的传播优势,着力整合好、利用好各种新媒体形态,将党史学习内容广泛传播出去,既保证时效,又能为学生提供正确而完整的党史知识。同时,新媒体为学习党史提供了交流平台,如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群组、微信群、QQ群等,集影音、文字、互动于一体,形成便利平等的沟通方式,营造信息公开共享的交互环境,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联通联动、相互协作。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政治判断力。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在线交互活动,选取具有探究性的研讨主题,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从百年党史看中国制度优势、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的启示等,鼓励学生把所感、所思、所得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分享,在实时互动中允许观点争鸣、思想碰撞,但政治立场必须坚定,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的历史观。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能够获得直接、及时的信息反馈,并能及时进行调整纠偏,而教师耐心的答疑解惑,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党史知识的认知水平,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感知度与参与度,让大学生在理性思考中获得精神指引,并从情感交互中获得精神动力。发挥新媒体优势,用正面的声音、有温度的即时沟通交流,拓宽舆论阵地,传播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可以优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师生交互感。

发挥新媒体的多样性优势,活化党史学习教育的资源利用。新媒体是基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媒体形态,可实现音视频、文字、画面等的深度融合,使传播内容由局限变扩展、由平面变立体、由死板变新活,传播效率得到提升。大学生的党史学习要加强传播形式的创新,充分运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来实现高效教育。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与党史知识进行资源整合,筛选优化学习教育资料,增强党史学习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党史教育要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继承革命传统,宣传主流价值。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新媒体平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基础,也为红色文化推广、革命传统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新媒体技术,修复老照片、旧影片等,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故事呈现更加逼真,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增强真实性,有利于珍贵党史资料的保存和传播,也能引起大学生对党史学习的兴趣和关注。此外,由于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较强,传统的注入灌输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红色场馆展厅,构建人物故事的历史场景,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通过人机交互,能够让大学生沉浸式体验学习不同时期的党史知识,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既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又能引发更深刻的情感共鸣,增强党史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新媒体展示党的辉煌历史和伟大功绩,使党史理论具象化、立体化,为学习教育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使学生易于了解和融入历史,以史鉴今,扎实推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

发挥新媒体的延展性优势,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和力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有学者认为,最有广度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都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是示范者也是效仿者;最有力度的教育应该是用行动引领行动,用心灵启迪心灵。也就是说,教育的广度和力度强调的是教育的传播效能与育人效能。为此,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传播方式和教育效果应是教育广度和力度的着力点。一般而言,党史学习教育应借助载体、介体,从知行合一的信度、内容形式的限度、内化与外化的效度切入,以达到可学、可触、可感的效果。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形态发生改变,受众不再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选择和创作内容,并将其分享给与之有联系的受众,受众再继续分享给下一级连接受众,使传播内容不断循环传递,以实现延展效应,强化传播效能。其中,短视频的可视化呈现使大众能快速进行观看、评论、转发、收藏等操作,使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也正因如此,短视频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人民日报在抖音平台发布的三维动画大片《前进吧!中国》,讲述中国从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的转变,时长210秒,点赞量超255万次;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时长401秒,评论达12.8万条;建党百年主题微视频《这百年》转发量达6万次。可见,短视频虽时长较短,却能带来视觉与心灵的震撼。在党史学习过程中,通过制作短小浓缩的优质微视频来深化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运用短视频裂变式的传播形式,将视频直接传播给学生,学生再通过其关系网络将视频传播给更多的受众,使党史知识传播空间更广阔,教育覆盖面大大拓宽。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延展性优势,与各类媒介形态融合,构建媒体矩阵辅助教学。如可以搭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头条号、B站号、视频号等不同内容风格的媒体矩阵,同时在微信平台设置订阅号、服务号、社群、个人号等形成内容传播的内矩阵,内外矩阵共同发力,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全方位延伸和多形态拓展,达到传播效用和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孔青梅

2023.8.31